聂晖

我的首页

我的作品

展览展讯

我的相册

艺术资讯

推荐艺术家

媒体介绍

联系方式

评论文章

组织机构

媒体介绍
重返语文的历史现场

  最近,一个关于错别字的微博红了起来。微博说,“尴、尬、周、冒、肺”这几个常用字看似简单,但是98%的人都会写错。这当然不是个案,而是当下我们对汉字的关注度不够所致。而有关汉字的书,从唐诺的《文字的故事》开始,至今,出版了不少。这些书旨在还原汉字的本质和趣味,从而拓展我们对其的认识度。   汉字之起源和解构的丰富性决定了它的变迁史是有多种可能的。单是从文字学上看,汉字所建构的世界也是独特的。也正因这样,生活美学家蒋勋说:“到了现代,汉字不曾消失、不肯遗忘,更将拥有悠长丰沛的活力。”那么,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图书中汉字的故事,重返语文的历史现场。   简化之路   汉字使用的演变过程,从近百年的演变史来看,却有可能造成了当下对汉字解读上的“误读”,这也是我们对汉字的渊源欠缺了解的可能。   1919年,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,随着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,改革汉字的呼声逐渐高涨。随后,钱玄同等人提出一...

谢飞东聂晖讲解汉字之美

    7月20日,“发现汉字之美”主题讲座在首都图书馆举行。新书《读字》的两位作者聂晖、谢飞东,与现场近200名读者分享了创作感悟,以及汉字中隐藏的国人哲学。    近几年来的国学热,也带动了大家对于汉字的热情。河南卫视与爱奇艺近期还推出了《汉字英雄》栏目,邀请于丹、张颐武等学者讲解汉字知识。由作家社出版的《读字》一书,追溯了中国汉字的起源、演变过程和含义变化等,全书讲解了240字根和4000文字。    讲座中,聂晖女士以一曲古琴曲《流水》开场,从琴曲入手谈到了“琴”字的演变过程及其相关历史故事。随后,另一位作者谢飞东则从甲骨文开始讲起,向读者介绍了历史上关于汉字的著作,比如汉代的《说文解字》、清代的《康熙字典》等。    谈到钟爱汉字研究的原因,谢飞东说:“我觉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,它的根是文字。”他希望从品读文字中,去品味中国的文化。

首图《读字》讲座让著者读者共享汉字之美

,“《读字》———“发现汉字之美”主题讲座在首都图书馆举行。《读字》的两位作者聂晖、谢飞东与现场近200名读者分享了创作感悟、汉字之美及其中隐藏的国人哲学。《读字》(作家出版社)被誉为“开启国学的钥匙”。书中追溯了中国汉字的起源、演变过程和含义变化等,全书讲解了240个字根和4000个文字,同时配以生动具体的大量文字字形图例,使读者对汉字的起源、发展与演变有生动直观的印象。讲座中,聂晖女士以一曲古琴曲《流水》开场,从琴曲入手谈到了“琴”字的演变过程及其相关历史文化故事。随后,谢飞东从甲骨文开始讲起,向读者介绍了历史上关于汉字的著作,比如汉代的《说文解字》、清代的《康熙字典》等。(刘霄)

拿什么保卫你 我的汉字

  从红色田字格里跳出来的一只“癞蛤蟆”,在这个夏天吵翻了互联网。   这三个字,挡住了语文小能手的晋级路,难倒了成年人,提醒人们“原来自己对汉字如此陌生”。   对于汉字命运的再度关注,源于最近播出的两档电视节目。古老的语文考试——听写被搬到了电视上,选手正确书写出每一个汉字,才能过关。这种看上去有点小儿科的考试,却吸引了数以万计的观众。“咋舌”、“髋关节”、“未雨绸缪”这些听上去熟悉的词,想要正确写出来,并不容易。   因为这些方块字,央视一向端庄的女主播在节目录制现场急得连拍演播室的桌子;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在演播室里激动地攥紧了拳头,连呼“天哪”;学者于丹坐在台下大声叫好。   看上去,他们只是在观看一群小朋友写汉字。但在一位中文系学者的眼中,红色田字格里那些刺眼的空白中,是“汉字的文字传输方式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的阵痛”。   听写比赛上,“90后”歌手曾轶可输给了一个13岁的中非混血男孩   贵阳第七中学初二年级的余爽走上演播...

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

Processed in 0.497(s)   23 queries